Wednesday, August 24, 201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想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陀,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般若”即智慧、心靈。 “波羅”是過渡到達彼岸(目的地)。 “密”即終極,“多”指萬法、萬種、萬有、萬物。佛家語“心”(梵語hrdaya ),指心靈,亦含有精要、精髓等意。心即心靈、大智慧、宇宙之心。 “經”通“徑”,路徑、通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名意義為:“以大智慧回歸宇宙自然終極之心靈途徑”。

《心經》全經只有五十句(唐玄奘譯本),267字。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詞寡義深,概括了《大品般若》的義理精要。本經係將內容龐大之般若經濃縮,成為表現'般若皆空'精神之簡潔經典。全經舉出五蘊、三科、十二因緣、四諦等法以總述諸法皆空之理。讀此經可以了解般若經類的基本精神。
佛家認為,此經概括了佛陀四十九年說法集三藏十二部經論的精華,闡述了佛家對天地宇宙實相的終極論義。

《心經》極短,奧義無窮。集義會通,字面而已。釋則為執,靈當默誦。

1.觀自在——菩薩
1)觀照自心,大修士!

2.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2)以智慧求解脫多時:

3.照見五蘊皆空,
(色、受、想、行、識)
3)徹悟一切感知、意志、追求、慾念都是空幻。

4.度一切苦厄。
4)於是而超越一切苦厄

5.舍利子。
5)昇華而成為“舍利子”。

6.色不異空,
6)明白現象世界與空幻無不同,

7.空不異色,
7)空幻與現象無不同。

8.色即是空,
8)現象就是空幻,

9.空即是色。
9)空幻就是現象。

10.受想行識,
10)一切感受、意想、行為、知識,

11.亦復如是,
11)莫不如是。

12.舍利子。
12)如同彩色舍利子。


13.是諸法空相,
13)存在之本體是空幻表象。

14.不生不滅,
14)本體不產生也不消滅

15.不垢不淨,
15)不污染也不干淨。

16.不增不減。
16)不增加也不減少。

17.是故空中無色,
17)所以本原真空無現象

18.無受想行識,
18)不存在感受、念想、行為、意識

19.無眼耳鼻舌身意,
(此謂“六根”)
19) 不存在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身所感、意所念


20.無色、聲、香、味、觸、法。
(此謂“六塵”)
20)不存在現象、聲音、味道、感觸、本體

21.無眼界,
21)不存在眼睛所見世界

22.乃至無意識界。
22)也不存在心靈所意想世界

23.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23)無見光明也無見黑暗

24.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24) 無見生命、衰老、死滅也不見不會衰老、死滅者
[無無明,是無明的否定。無無明-盡,又是無無明的否定。
兩次否定成為一次肯定。 ]

25.無苦、集、滅、道,
(此謂“四締”。)
25)出離痛苦、聚散、死滅、言語。

26.無智亦無得(呆)。
26)無智慧也無愚蠢。

27.以無所得(待),
27)由於不希求所得

28.故,菩提薩埵,
28)所以修行者啊!

29.依般若波羅蜜多,
29)要依照智慧尋求到達彼岸;

30.故心無罣礙。
30)所以,要在內心排除牽掛障礙——

31.無罣礙,
31)只因內心無牽掛障礙——

32.故,無有恐怖,
32)所以,沒有恐怖的事情,

33.遠離顛倒夢想,
33)遠離顛三倒四的夢想,

34.究竟涅磐,
34)達到終極解脫圓滿的境界。

35.三世諸佛。
35)擺脫過去、現在與未來

36.依般若波羅蜜多,
36)依靠智慧度向彼岸

37.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7)於是得到超越無上大智慧。


38.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38)所以,理解智慧而通達人生的彼岸。

39.是大神咒,
39)就得到大神通的祝詞!

40.是大明咒,
40)就得到大光明的祝詞!

41.是無上咒,
41)就得到高無上的祝詞!

42.是無等等咒,
42)就得到普遍無限的祝詞!

43.能除一切苦,
43)從而消除一切苦難,

44.真實不虛。
44)達到真實不妄之境。

45.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45)所以念誦以智慧超度於彼岸的祝詞

46.​​即說咒曰:
46)就誦讀以下的祝詞:

47.揭諦,揭諦
47)去吧!去吧!

48.波羅揭諦
48)超越吧,去吧!

49.波羅僧揭諦,
49)去找到智慧,寧靜,超越一切界限
(“透過心量廣大的通達智慧,找到超越世俗萬苦的根本途徑!”)

50.菩提——薩婆訶!
50)醒覺自我,醒覺他人!

觀自在菩薩】,又稱作“觀世音菩薩”,梵文則為Avalokiteshvara
觀自在三字是雙關語;其​​顯意是指觀世音菩薩名;其密意是指在入定時要觀——自在。
觀自在菩薩,“觀”,“觀照”、“審視”。
觀,接受,世音(宇宙信息),自在(自然與自由)。
自在,大自由的。
“菩薩”是bodhisattvaa“菩薩摩訶薩”的音譯,本意為“覺有情”、“導眾生”的大士。 “摩訶”,意為“大”。 “薩”為“薩埵”的略音,意為“有情”或“眾生”。摩訶薩指引導救度極多眾生,使之得度脫生死。

大乘佛教認為菩薩可以有在家與出家兩種。菩薩有兩種身:一為生死肉身,一為去法性恆生身。
三賢位之菩薩,若未證法性,仍有惑業,受三界生死為前者;證得無生法忍性,捨離三界生死肉身,得​​不生不死為去法性恆生者。
觀自在菩薩,合起來說,就是能觀照自心,不為世間或出世間的萬物所動,心中常能住寂,又能慧天憫人,以大覺有情為己任。